中新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夏斌)“刚刚接到通知,只需要交餐费,不需要交托儿费。” 9月开园前,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吴女士收到了国家发来的“红包”,规定公办幼儿园的孩子在入园前一年免收保育费和教育费。今年秋季,这项政策预计将惠及约1200万人。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规模一再上新台阶,发展成果也惠及人民,书写了民生的“热度”。
着力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夯实群众民生基础“十四五”以来,我国全年城镇就业人员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为改善民生提供了主要支撑。居民收入增长总体保持平稳随着经济增长,城乡相对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从2020年的17131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24年的23119元,年均增长近8%。
巩固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经济需要。 “十四五”期间,中国建设并维护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医疗、保障体系。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更加精准高效。
聚焦急事、忧难事、回应人民经济期待。如何解决“一老一”问题全国护理床位比例提高到64.6%,300多个人口较多的地级市、县建有综合性托儿服务中心。
7月29日,福州新兴托儿中心东街园老师指导孩子们发挥艺术创意,制作美味的“披萨”。近年来,当地积极推动公办幼儿园和社会力量创办和发展托幼教育服务,解决群众“育儿难”问题。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在人居环境方面,五年来,全国改造城镇旧住区超过24万个,惠及超过4000万户、1.1亿人口。
在医疗服务方面,“十四五”期间,新设立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医疗中心,更多人就医。中西部地区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
从工作到医疗,从生育到教育,从“一老一童”到无残大群体……一系列聚焦民生的政策措施,不仅是一系列统计数据,更是中国看得见、摸得着的“温度”,展现了发展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和人民共享的发展成果。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表示,民生伴随发展的“温度”,体现在制定政策时听取民意、体现在民生领域财政投入的轮动、体现在解决民生难、忧、保问题的决心和关怀、
用中国财政部长兰佛安的话说,在国家财政账本上,最重要、最大的始终是民生。钍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人民生活领域财政投入近100万亿元。
张燕生告诉中新社记者,“十四五”框架提出的关键指标中,民生经济指标在历次五年规划中占比最高。此外,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更加明显。可以说,中国政府管理过程中的“经济民心”不断强化。
北京大学教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海闻认为,中国正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从追随产能规模转向改善人民实际福祉,从GDP聚焦民生、福利导向。
张军 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河证券预计,“十五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推动财政支出由投资型向民生型转变,将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经济领域的财政投入。
民生改善永无止境,民生答卷不断书写。未来五年,中国的“温度”有望持续“火热”人们的生活。 (超过)
您如何看待“软实力”?
中华文明建设为何硕果累累?
果实是否因为“科技与努力”而变得越来越甜?农业专家这样说
新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经过三代人的坚持,柯基是如何将沙漠变成“金山”的?
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惩治将射钉枪改装为火药枪罪编了一个标准案例
形意拳藏合月,刚柔相济铸就武术精神
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如何联系?
长江是“江”,黄河是“河”。河流和河流有什么区别?
放宽公务员录用年龄释放出什么信号?
中新网评论:企业招聘也应放宽年龄限制
历时八年半的“国产潜艇”项目如期交付?台国防部长:难!
全国统一市场,统一在哪里?
税收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将持续向好
全球竞争打卡,中国好感度持续上升
陕西“南水北调”背后,唯有水才能引领经济
全国70%以上的炸鳜鱼都来自阳春小镇!
山水之间,从河流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