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国学|简评:世界为何需要“国学”?

日期:2025-10-16 浏览:

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近500名中外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交流分享他们对中国的研究经验、思考和想法。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关注和探讨。 2025年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开幕。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中新网记者 唐彦军 摄 世界为何需要“中国研究”? 通过本次会议的主题,您可以洞察其深刻的意义。 《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成功概括了中国世界研究的精髓:融汇中外视角、贯通早期与现代知识、贯通历史与当下。 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人类的出现和演变人类文明是不同的。 6000年来,地球上出现了多达26个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民族形式延续和发展至今的文明。中国文化是延续至今、没有间断的文化。在人类文明再次站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了解和学习中华文明的智慧和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共识。 2025年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开幕。场馆将举办世界各国汉学优秀成果展和文明对话展示文件。图为展区陈列的《东西方问题》刊物。中新网记者 韩宇 摄 国学自然是一门广泛而综合的大学学科。然而,无论是起源于欧洲的“汉学”,还是北美出现的“中国学”或“国学”,还是梁启超、章太炎提出的“国学”,还是饶宗颐、李学勤等学者提倡的“国学”,都专攻一时或一角,学术割裂很容易导致认知上的障碍。 久而久之,出现了一个现象:汉学家往往对当代中国的急剧变化不感兴趣,“中国研究”专家对中国迷人的斯努阿文化了解片面;中国本土学者很少具有国际视野,而海外研究人员往往缺乏实地调查和第一手资料。 世界需要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与世界进行更全面的对话。在此背景下,2023年升级版世界汉学大会成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学术平台。更重要的是,世界中国学作为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跨时代的新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影响力已超越学术层面,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领域。 2025年10月14日,伊卡拉在上海开幕王世界汉学大会,与会代表进入开幕式会场。中新网记者 唐彦军 摄 世界中国研究不仅为西方传统汉学和“中国研究”学术界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和中国学研究前沿提供了更广阔的窗口。这不仅使世界中国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也为不同国家的人们提供了各国、种族、文化之间的共同文化研究,全面充分对话,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舞台。 从当前形势看,混乱的世界迫切需要稳定、团结、宽容、变革。世界中国研究不仅注重剔除中华文明的残存特征,而且研究中国和平崛起的密码。当不同国家的各界人士愿意坐下来讨论时,它的价值就一目了然。 反观中国,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以历史中国为镜,以其他文明为借鉴,以人类未来为己任,无疑是人民的期盼,也是世界的期盼。 此时,世界中国研究的兴起,可谓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冲刺”。中国得到的是世界的看法,也是世界的看法。世界得到的是中华文明智慧的回响,是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启示。 中新社记者是英照 来源:东西文微信公众号 您如何看待“软实力”? 中华文明建设为何硕果累累? 果实是否因为“科技与努力”而变得越来越甜?农业专家这样说 新生产力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经过三代人的坚持,柯基是如何将沙漠变成“金山”的? 惩治射钉枪改装火药枪罪,最高法发布标准案例 形意拳藏合月,刚柔相济铸就武术精神 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如何联系? 长江是“江”,黄河是“河”。河流和河流有什么区别? 什么信号放宽公务员录用年龄送什么? 中新网评论:企业招聘也应放宽年龄限制 历时八年半的“国产潜艇”项目如期交付?台国防部长:难! 全国统一市场,统一在哪里? 税收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将持续向好 全球竞争打卡,中国好感度持续上升 陕西“南水北调”背后,唯有水才能引领经济 全国70%以上的炸鳜鱼都来自阳春小镇! 奔索与河流之间,在河流中读懂中国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